今年高校专业大调整

时间:2006年04月26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专家:选新专业更需了解背景实质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公告中所涉及的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2594个本科专业可自2006年开始招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新设置或调整了2594个本科专业和45个医学类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数比去年增加了152个,专科增加18个。我省的高校中共有132个本科新专业和2个专科新专业通过审批,将从今秋开始招生。 专业设置:教育部加强宏观调控 据了解,教育部此次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专业,其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修业年限、学位授予门类等均以高校具体公布的内容为准;不同意设置的317个本科专业和8个医学类专科专业,不得安排招生;需评估的7个高等学校医学类本专科专业,待评估合格后方可安排招生;同意撤销的2个专业的在校学生要按原培养方案培养至毕业,并保证教学质量。 今年我省高校新增设的专业包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浙江工业大学的动画、物流工程,浙江海洋学院的物流管理,浙江林学院的动物科学,浙江师范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软件工程、交通运输和会计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城市规划等。 另外,教育部此次公布同意撤销的2个专业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和长沙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 新增专业:热门领域居多 对于高校兴起的专业增开热潮,记者走访了市招生办和一些高校的有关专家,他们表示,全国各高校新增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新设的专业总体来说都比较热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的需求。2006年各高校针对市场需求开设的专业也集中在物流、影视动漫、会展等几个热门领域。 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而有关权威部门预计,随着政府、企业对于物流产业的逐渐重视,在未来5至7年我国将需要大批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今年我省高校中就有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温州师范学院城市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开设了与“物流”相关的专业,全国共有50余所高校今年新设了物流专业。 其次,影视动漫等产业的火热,也催生了此类专业开设热潮。据统计,此次全国新设动画专业的有33所、影视专业6所,数字媒体专业15所。 另外,新增专业中的会展专业共有9所学校开设此专业,除东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大学、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等外,我省的浙江万里学院今年也将首次招收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新生。 规避热门带来的就业风险 此次教育部公布的新增或调整的专业有2600余个,除部分新设专业外,有些是一些院校原来没有而今年增设的,另外一些是专业改名“老翻新”的。新专业带给家长最多的迷惑是名称混淆,而这有可能直接困扰考生的志愿填报。 为此,市招生办有关负责人建议家长除了仔细看招生简章外,最好能与高校招生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特别是一些名称相近的专业往往容易引起家长和考生的混淆,“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发展领域,而‘电子信息与技术’则更侧重电子系统、图像处理等具体应用方面。”按2006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今年我省将继续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并严格制度化,以切实维护公平公正。为提高招生透明度,我省高校在5月1日前,在本校网站向社会及考生公布本校相关招生信息,家长和考生可登录相关高校的网站,通过学校招生留言版等栏目,增加了解。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要一味求“新”求“热”,而要多了解专业的实质,考虑今后就业难易程度,规避因热门而带来的就业风险。 据介绍,教育部调整高校专业目录以来,专业培养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各学校的在一些相近专业的教育方式上,一般前两年的基础课部分大致相同,在后来几年的具体专业课培养上才会有所区分。 我省的浙江大学今年将首次采用不分具体专业,“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招生。据了解,今年浙江大学除浙大城市学院和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两个独立学院新增部分专业外,浙江大学没有新增专业,在招生上针对不同学院的情况和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按照学院大类招生,不分具体专业;其他学院根据专业的特殊要求分为2~4个门类招生。招生门类从去年的85个减少到今年的40个大类。新生入学后,不受专业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应自己的专业方向。 针对众多高校同时开设某个相同专业的情况,有关专家认为,众多高校都开设同一个专业肯定会使某一个专业过热,可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过剩。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报考热门专业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地考虑到现在的热门专业在几年后成为冷门专业的可能性。第二,选择专业时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的“热度”,还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仔细选择不同高校的热门专业,因为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专业水准有所差异。第三,新专业所需的师资背景、实验设备及设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家长在选择学校时还要慎重。在选择新专业时,仔细考察学校的办学实力及背景,不要一味跟风。 本报记者 戴蔚成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