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耕读人生}彭增军:新闻人生,从记者到教授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编辑:宣传部学生 来源:校报记者团
浏览次数:次
彭增军老师是个特别有激情的人,去上一堂他的课就可略窥一二了。
他曾经在全国的高校做过一场讲座,主题是“新闻人生,从中国到美国,从记者到教授”这大概概括出了他到目前为止的工作与生活。
一个地方:密苏里新闻学院
密苏里新闻学院是彭增军老师新闻人生中的关键一站。
在南开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彭老师来到《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工作,是当时中国唯一对外新闻周刊记者。1997年,他开始了他新闻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变——来到密苏里新闻学院。
作为全美最早创办的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是美国新闻教育的一面旗帜,它对中国新闻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彭老师告诉我们,密苏里拥有最先进的新闻理念,它的宗旨不是培养新闻记者,而在于培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求真求实的新闻人。
他讲了一个在那里求学时的故事。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多家媒体在报道时,主持人出镜的衣服上都插了小国旗。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一家拥有商业电台的学校,当天,出镜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学生也想在服装上插上国旗,却被电台台长,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老师严令禁止了。因为这是在电台创立时制定的规则上所不允许的,秉持公正、公平、中立的新闻原则,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的报道是其相承百年的新闻理念。
这一理念也在日后渗透到他的求学与工作之中。彭老师提到“新闻”一词的英译,“news”与“journalism”,两者兼有新闻的含义,不同点在于,news指新闻事件,而journalism则指一种新闻精神与新闻操守。提到近年来广受争议的纸媒会不会就此衰落的问题,他说:“报纸可死,但新闻不死”,报纸只是媒介传播的一种介质,真正的问题,不是报纸死亡或者其他某种媒介死亡,而是新闻传统——特别是它所坚持的一百多年的价值、原则以及一系列专业理念是不是能够被继承?也就是所谓的journalism,一种新闻精神、新闻操守能否延续。
一种方法:learning by doing
作为一名教授,彭增军老师曾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担任《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工作,现在他是浙江大学宁波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学院三江学者,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独立大学终身教授。在课堂上,他一直坚持“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思维与方法。”
采访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时,课程初期,他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些社会体验,比如走到大街上去和流浪汉聊天,在拥挤的人群中俯下身子观察周围……通过这种实践与切身的感受,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并透过体验找到自己的问题,去课堂上寻找答案。
彭老师说:“以前做记者是自己冲在一线,具有独善其身的特质,而做老师就要对学生负责,但两者并不矛盾。只有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才能知道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新闻传播学和其他人文学,比如历史、哲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需要很强的职业性。而目前无论国内外,这样既有业界背景又有学界素养的教师并不多见。所以,在美国学习工作后,他还是会时常回到国内,把先进的新闻观念传授给年轻的学生。
此外,他还编著了《媒介内容分析法》一书,对内容分析(对书籍、电影、电视的内容做客观、系统、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的理论与方法等做了系统介绍,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例证,特别是中国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案例,作业评析等对内容分析的选题、理论支撑等展开相近论述。有豆瓣的读者这样评价:“这是史上最有幽默感的教科书”、“如果需要使用传播工具对文本做一个梳理,这本书是一本入门的好书,非常具有操作性。”
一种理念:“now or never”
作为浙江大学宁波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学院的三江学者,最近,彭增军老师获得了宁波宣传系统“六个一批”(理论)人才称号。宁波仅三人入选,这也是我校高层次人才首次获得该项殊荣,彭老师说:“作为唯一一个来自高校的理论人才,他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学校与传媒学院的认可,对提升学科在学校的地位和宁波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学院在宁波市的地位有重要的帮助”。
现在,他每年都会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在宁波,作为学校三江学者,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和国际华莱坞学会会长,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五大工作任务,2015年他在美国注册成立“华莱坞电影协会”并于2014年、2015年组织了两次“华莱坞电影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在工作之余,谈起日常爱好,彭老师用了三个字来形容:“可多了。”青年时代,他是一名文艺青年,曾在《北大青年》上刊登过诗歌。另外,乒乓球、书法、京剧等都是他的兴趣所在,他还曾打败过明尼苏达州的乒乓球冠军。生活中,他秉持着“now or never”理念,“当你产生一个想法的时候,最好的行动时间就是现在,所有你此刻享受其中的时光都不算是浪费的。”在彭老师的新闻人生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记者还是教授,这都是享受其中的、从未浪费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