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社员建议 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办法

时间:2007年01月11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江迪) 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从2007年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要缩减其招生名额。在这样的压力下,高校学生工作者为学生找工作大伤脑筋,就业率造假现象屡有显现。为此九三学社社员、半岛在线官网(北京)责任有限公司副教授邵金菊日前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办法进行调查后建议: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办法,实行中长期就业跟踪制度。   邵金菊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招生与就业率挂钩,就业率成为影响部分学校、院系和专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这就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就业率造假便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一些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往往会随便找一些小公司或不知名的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盖章。实在找不到的,甚至自己刻假的公司章,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挂靠的公司,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就业率“注水”现象比较严重。“改变就业率考核办法首先要规范统计机制,实行第三方统计。”邵金菊把这一点作为改变就业率统计的关键。她认为,现在就业率由高校自报,就业率又攸关高校利益,就难免会出现数据失真的情况。而政府部门往往又要拿就业率数据作为决策参考,所以对数据的真实性要求就非常高。她建议就业率统计要委托政府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或人才市场、社会调查机构等专门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调查和评价,实行第三方统计制度。这样的统计结果才会更真实、更客观,而这种符合实际的调查信息也是社会、政府最需要的。   邵金菊还建议改变统计时间,变“毕业时就业率”为“一年后就业率”。在调研中她发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大学生择业是一个相当复杂、漫长的过程。“现在学生在毕业后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找工作是很正常的。”因此,根据毕业时的签约情况来统计就业率,难免出现不实数据,影响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而统计“一年后就业率”则比较妥当。邵金菊认为这样做不仅对就业率统计有好处,还有利于减少高校学生最后一学年忙于应聘面试,疏于论文研究的现象,从而给高校以及毕业生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邵金菊认为单纯统计就业率,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培养效果。她建议实行中长期的就业跟踪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并且综合考虑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平均年薪等因素。“当然,这项调查也应该交给第三方进行。”邵金菊说。